i
第53届香港艺术节 .精选
2025.01.10

钢琴家陈必先|七十载音乐人生

撰文 / 斐德龙博士

1959年,稚龄九岁的陈必先离开家乡台湾,只身负笈德国学习音乐,在老师科隆音乐学院教授汉斯-奥托.舒密特-诺豪斯家中长大。在1972年,她在慕尼黑举行的德国 ARD 国际音乐大赛赢得钢琴组首奖。其后又在其他比赛多次获奖。她经常与多位现代作曲家合作,包括约翰.基治、艾略特.卡特、皮埃尔.布莱兹、卡凯斯.史托汉臣、哥尔格.库塔克、约翰.柏德烈.托马斯,以及彼得.艾特沃殊(陈必先的已故前夫)。在合作过程中,陈必先渐渐对当代音乐钢琴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此见称于国际乐坛。

陈必先双亲都是学者,原居中国大陆,1949年迁至台湾。陈必先赴德前在台北生活。她年幼时已被发现拥有绝对音感和音乐天赋,能轻易地用玩具钢琴弹出听过的旋律和曲调;她五岁正式开始学习钢琴。小时候,一家人住在眷村——由前军营改建而成的房子,里面还有个公用厨房,她就在这种环境下练琴。

与香港的渊源
后来有个香港的合唱团到访台湾,发现陈必先才华横溢,并邀请她到海外。其实当时陈必先的父母已认为她应该到海外接受音乐教育,但当时她只有五岁,年纪实在太小。数年后,舒密特-诺豪斯收到陈必先的钢琴演奏录音后,便邀请她入读科隆音乐学院,随他学习。当时台湾政府正好开始推行资优教育,陈必先的琴技获专家学者验证,被认定为天才儿童而获准赴海外深造,成为全台首例。

年幼离家千里,箇中滋味也实在难受。由于言语不通,陈必先感到孤单之余,也觉得这大概是种惩罚,于是音乐就成了她的避难所。她解释道:「我弹琴时便觉得自己身处完美的世界。巴赫和莫扎特体现了理想主义,那是完美的世界。

华人奇迹
虽然陈必先获誉为「华人奇迹」,但她仍须在西方的竞争与偏见中证明自己。渐渐地,她由一个琴技超卓的神童,成长为一位艺术家,她坚信「好的音乐创作也包含感性,以及对自身个性的洞察。」由于音乐能反映思想与文化,因此陈必先努力不懈,务求连结昔日的音乐表达方式与现代手法。

陈必先早在1974及1975已来港参与第二届及第三届香港艺术节演出。 2025年她重临香江,适逢法国二十世纪重量级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百岁诞辰纪念,陈必先曾多次他合作,故香港独奏会上向这位大师兼拍档致敬,也会演奏布莱兹欣赏的作曲家之作。

陈必先以演绎巴赫名扬天下,故独奏会将以巴赫的《第四键盘组曲》拉开序幕,此外还有三首奏鸣曲,分别是贝多芬(作品111)、贝尔格与布莱兹的作品,三者呈现美妙的对话。当中贝多芬之作,亦包含在陈必先在2024年推出的《贝多芬计划》全套奏鸣曲录音专辑内,观众正好可在独奏会上欣赏她的现场演绎。

陈必先钢琴独奏会
日期:2025年3月30日
地点: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厅

下一篇的ID :钢琴家陈必先|七十载音乐人生
列表关闭

赞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