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3届香港艺术节 .精选
2025.01.10

古腔戏宝拾遗|阮兆辉回溯三百年粤剧路

撰文 / 陈咏恩

粤剧常听见一句「可怒也」(发音类似「call-lau-yeah」),使用的乃,又称「官话」。早在清末民初前,广东大戏正是以官话演出,并非粤语。直到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才渐渐演变成白话演出,以官话所唱的古腔粤剧则日渐湮没。不过粤剧资深演员阮兆辉认为古腔粤剧,才是粤剧演员精进戏曲艺术之不二法门,遂奋力拯救失落戏宝。

古腔粤剧又称为「排场戏」、「古老戏」,有所谓「千斤口白四两唱」之说,重视口白,讲究气势,念唱起来声音洪亮。阮兆辉对《阅艺》说,他年少学艺时,前辈演员一定要学古腔粤剧,因为它有指定套数,排场、口白、锣鼓、「梆子」、「二黄」齐全,结构严谨准确,有助学戏。 「没有布景时,演员要说山是山,说水就是水,要令观众相信,就是靠他演出来的感觉。」

当时他有幸从不同的师傅身上学过个别的古腔粤剧剧目,例如曾在七十年代跟徐雪鸿(演员徐小明之父)学古腔粤剧《斩二王》,此剧集合最多程式及排场,光是结拜已有三种:「斩带结拜」、「拗战结拜」、「柳营结拜」,而此剧亦包含「大战」、「投军」等其他常见排场。

然而,上一代的演员虽然懂得唱古腔粤剧,但近几十年却鲜有演出,加上普遍教育程度低,令古腔粤剧难有完整剧本记录,只能,不利承传。 「以前学一套戏,唱几十年才明那句话说什么,那些叔父都是『念口黄』,我们都不敢问。」不过他觉得这样死记硬背,记到滚瓜烂熟反而能理解。

阮兆辉解释,粤剧约有三百年历史,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可以上世纪十至二十年代为分水岭,此前主要以官话演出古腔粤剧,估计原因是外省人来广东省教戏;此后,广东老倌渐渐用白话演出,不少白话新剧本冒起,以小调小曲入戏;到了近年则趋向西化或现代化,各自发挥。

由于当红大老倌过往较少演出古腔粤剧,使此类剧目较少变动,得以保留原汁原味。为了力挽古腔粤剧于既倒,阮兆辉在1993年成立了「粤剧之家」重现古腔粤剧。近年勤访广西、东南亚等地,遍寻仍然在世的前辈演员求教及记录。最近更获香港艺术节委约,推出一个名为「三年粤历三百年」的计划,伙拍中生代粤剧演员蓝天佑、黎耀威及梁炜康,希望把粤剧三百年发展史,浓缩在三年演出内。首年项目名为「始」,便以古腔粤剧为主题,其中《武松》(古腔全剧)就是他到南洋寻找剧本的成果,而《大闹青竹寺》则是黎耀威远赴美国所学。

回顾演戏生涯逾七十年,阮兆辉愈发现原来粤剧中的不同戏码,皆源自年少时学习的排场戏,「例如『出将入相』的走位,在所有剧种中都是一模一样,京剧也好,昆曲也好,河南梆子也好。」学会古腔粤剧,保留传统排场、程式,有助整理戏曲发展脉络,让粤剧生生不息。

三年粤历三百年 · 始
日期:2025年3月6-8日
地点:葵青剧院演艺厅

下一篇的ID :古腔戏宝拾遗|阮兆辉回溯三百年粤剧路
列表关闭

赞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