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俄国社会动荡,促使杜斯妥也夫斯基写成著名小说《罪与罚》。故事现被改编为同名舞台剧,时代背景由百多年前的俄国转换为现代社会,讲述分别由梁天尺和袁富华饰演的杀人犯与总督察,为心目中的正义互相角力。两位演员接受《阅艺》访问,剖析角色间的激烈矛盾,从中发掘亘古不变的人性本质。
剧本讲述贫苦辍学大学生黎政歧因执迷实现「非凡人」的正义而犯下严重罪行,但他铲除了眼中的「社会害虫」后,却饱受罪疚感煎熬。饰演男主角的梁天尺认为,「黎政歧有种孤高,这是年轻人很常见的特质,保留了未进入社会前的自信,很有冲劲,看事情是很绝对……然而,当他单纯想像某事的可能性,但实行起来原来不是这样,便感到痛苦、不知所措,这就是年轻人面对的困恼,这心境在黎政歧身上经常出现。」梁天尺又指,十八、九岁的黎政歧是他从演以来最年轻的角色,故这次演出的最大挑战是重拾年轻人的心境,为此他看了不少中、大学生的访问影片,借以了解他们。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梁天尺Leung-Tin-chak_©Tsz925-scaled.jpg)
为了进入角色,梁天尺与主要对手袁富华都阅读了原著,把角色抽丝剥茧。饰演总督察董邵勤的袁富华解释,其角色看似老谋深算,想方设法引男主角入局认罪,「最终目的不是要拘捕他、要他受罚,而是使他不再陷入良心责备。因为董邵勤曾看过他写的一篇论文,发现他很有看法,只是用了不正当的手法,所以想他分清世间所谓的对错,这『对错』说穿了就是人的善良与良心。」
这位总督察表面机智冷静,但面对愈来愈多与案件无关的人前来自首,他的情绪激烈爆发。 「他不明白为何他们要争着当心目中的英雄呢?一百年前已有这想法,这最吸引我。因为这角色已经五、六十岁,他有个颇大的使命感,想关心下一代。」袁富华道。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袁富華Yuen-Fu-wah-Ben_©Lawrence-Ng-Workhouse-scaled.jpg)
一如原著,黎政歧这男主角整个人物设定看来不讨好——不但因为贫穷而形骸枯悴,而且衣着古怪、不擅沟通、情绪起伏不定。梁天尺认为:「有趣的是,他的状态反而贴近每个人的内在状况……可能因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觉,所以才令人觉得他这样不讨好,与现代人的反差很大,我们习惯掩饰自己,压抑可能比他更大。」
剧本由著名英国编剧菲利普.布林编写,香港艺术节委约及制作。尽管原著故事距今已有百多年,梁天尺发现人性的共通点却比相异的多,「人们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贫富悬殊,或者大众对穷人、妓女、醉酒者、精神错乱的人看法有多不同?似乎没有,依然是有种距离感。即使科技进步,对宗教、道德对错的想法依然根深柢固。尤其是主角的焦虑,对于世界不公所发出的咆哮,都没有因时代改变而褪色。」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image_6d732a82-b5c9-435f-897f-05a3d348a4b9-1882x1014-3.webp)
舞台上,两人针锋相对,对道德与正义进行激辩。不过面对袁富华这位金像奖兼金马奖双收的老戏骨,梁天尺自言没有压力。原来两人早已认识,袁在香港演艺学院修读导演硕士时,梁则在同校修读表演学士,还会一起踢足球。不过回想他们上一次同台演出,已是2014年《杜老志》(重演)。相隔十年,成为台上主要对手,梁天尺表示,身为自由身演员多年,能在这具规模的制作中担当男主角,感到紧张又兴奋。袁富华对梁天尺的演出充满信心,「他毕业后曾与多个不同剧团合作,我一直见证着其成长。他犹如一个储满水的水塘,正需要一个适当的渠道来善用他的水源灌溉,这角色就是一个很好的引水道。」
袁富华同样期待这次演出,尽管近年他在电影、电视演出大放异彩,但早在八十年代已从事舞台剧演出的他,仍坚持每年演出一出舞台戏,「因为舞台始终是我的根,我对它有情意结,它给了我净化的时间,在忙碌的演艺工作中沉淀。」袁富华说。
《罪与罚》
日期:2025年3月21日至23日
地点: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