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3屆香港藝術節 .精選
2025.02.07

咆哮中留下愛的迴聲

撰文 / 陳詠恩

有評論譽《咆哮山莊》為最偉大的英語悲劇文學之一。它由英國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於1845年至1846年期間所著,書中主角耗盡一生報復,怒火燒光三代人的幸福。此書出版之初曾飽受抨擊,被指內容粗野,人物道德敗壞。但英國劇場導演愛瑪.賴斯卻從人性醜惡中,重新尋找獲善與希望,並改編為同名歌舞劇,藉以喚起世人對弱勢群體的同理心。

愛瑪.賴斯在創作筆記中回想,在1970年代,童年的她曾跟隨家人,到訪英國約克郡荒原,嘗試尋找啟發了《咆哮山莊》原著創作的荒廢農莊「巔居」(Top Withens)。當時未讀過該書的她,並未有太大感受。

然而,在她十二歲那年,一位兒時好友因病離世,她經歷痛失所愛、對死亡的畏懼,自言猶如「染上毒癮」般,沉迷《咆哮山莊》的書中世界。主角希斯克里夫童年流落街頭,幸得好心人恩蕭收養,卻被家中兄長虐待欺凌,加上愛人嘉芙蓮出嫁,令他決心離家出走,展開漫長的報復,勢要奪回失去的一切。賴斯寫道:「年少的我就是希斯克里夫,被人誤解,感到憤怒、哀傷。我希望他人能感受、看見、明白我的痛苦。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明白我。她明白死亡無處不在,跟我一樣對失去有切膚之痛。」的確,艾米莉.勃朗特在成長過程中,亦曾面對多次家人離世。

長大後,曾經憤世嫉俗的賴斯在戲劇、舞蹈、文學等藝術滋養下,發現書中女主角嘉芙蓮是錯的,「幸福確實存在!」她對《咆哮山莊》的熱情漸漸減褪。直至2016年,她得知法國的加萊難民營中,難民兒童的無助慘狀,令她聯想起希斯克里夫的慘痛童年,於是重讀這書。「我猛然發現《咆哮山莊》並非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是套關於殘酷、暴虐和復仇的悲劇。它引證了若我們的社會允許殘酷主導,後果將不堪設想。」

賴斯動筆將小説改編同名劇作,由明智孩子劇團演出,以強勁現場演奏及歌舞交織成《咆哮山莊》的故事,一眾角色亢聲高歌、激烈舞動。「當中角色宛如擁有超人類的力量;嘉芙蓮、希斯克里夫、哈里頓,彷彿分別是神話中混濁、復仇及希望之神的化身」。

與原著不同之處是,賴斯摘錄書中主要敘事者——恩蕭家女僕人奈莉.迪恩的敍述,並改為由新創造的角色「荒原」唱出。這角色由多位演員集體飾演,由於此劇採用希臘悲劇的形式,「荒原」便充當一種希臘合唱團的功能,向觀眾講述主要情節、人物關係,並警告角色別做不明智的決定。

賴斯認為這劇以人性為主軸,訴說充滿憂傷、希望、恐懼和夢想的故事,她希望以這部史詩式作品警告世人:「這是一部充滿愛意的復仇悲劇,警惕我們當下的抉擇,將影響數十年後的未來。」

「荒原」在劇作尾聲柔聲唱道:「家可以是任何形狀/人物、地點或野獸/它撫慰心靈,撫摸眉宇/讓人休息,至少現在可以」,只要有愛,就能應付百孔千瘡。

《咆哮山莊》

日期:2025年3月26-29日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下一篇的ID :咆哮中留下愛的迴聲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