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俄國社會動盪,促使杜斯妥也夫斯基寫成著名小說《罪與罰》。故事現被改編為同名舞台劇,時代背景由百多年前的俄國轉換為現代社會,講述分別由梁天尺和袁富華飾演的殺人犯與總督察,為心目中的正義互相角力。兩位演員接受《閱藝》訪問,剖析角色間的激烈矛盾,從中發掘亙古不變的人性本質。
劇本講述貧苦輟學大學生黎政歧因執迷實現「非凡人」的正義而犯下嚴重罪行,但他剷除了眼中的「社會害蟲」後,卻飽受罪疚感煎熬。飾演男主角的梁天尺認為,「黎政歧有種孤高,這是年輕人很常見的特質,保留了未進入社會前的自信,很有衝勁,看事情是很絕對……然而,當他單純想像某事的可能性,但實行起來原來不是這樣,便感到痛苦、不知所措,這就是年輕人面對的困惱,這心境在黎政歧身上經常出現。」梁天尺又指,十八、九歲的黎政歧是他從演以來最年輕的角色,故這次演出的最大挑戰是重拾年輕人的心境,為此他看了不少中、大學生的訪問影片,藉以了解他們。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梁天尺Leung-Tin-chak_©Tsz925-scaled.jpg)
為了進入角色,梁天尺與主要對手袁富華都閱讀了原著,把角色抽絲剝繭。飾演總督察董邵勤的袁富華解釋,其角色看似老謀深算,想方設法引男主角入局認罪,「最終目的不是要拘捕他、要他受罰,而是使他不再陷入良心責備。因為董邵勤曾看過他寫的一篇論文,發現他很有看法,只是用了不正當的手法,所以想他分清世間所謂的對錯,這『對錯』說穿了就是人的善良與良心。」
這位總督察表面機智冷靜,但面對愈來愈多與案件無關的人前來自首,他的情緒激烈爆發。「他不明白為何他們要爭着當心目中的英雄呢?一百年前已有這想法,這最吸引我。因為這角色已經五、六十歲,他有個頗大的使命感,想關心下一代。」袁富華道。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袁富華Yuen-Fu-wah-Ben_©Lawrence-Ng-Workhouse-scaled.jpg)
一如原著,黎政歧這男主角整個人物設定看來不討好——不但因為貧窮而形骸枯悴,而且衣著古怪、不擅溝通、情緒起伏不定。梁天尺認為:「有趣的是,他的狀態反而貼近每個人的內在狀況……可能因為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感覺,所以才令人覺得他這樣不討好,與現代人的反差很大,我們習慣掩飾自己,壓抑可能比他更大。」
劇本由著名英國編劇菲利普.布林編寫,香港藝術節委約及製作。儘管原著故事距今已有百多年,梁天尺發現人性的共通點卻比相異的多,「人們對於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貧富懸殊,或者大眾對窮人、妓女、醉酒者、精神錯亂的人看法有多不同?似乎沒有,依然是有種距離感。即使科技進步,對宗教、道德對錯的想法依然根深柢固。尤其是主角的焦慮,對於世界不公所發出的咆哮,都沒有因時代改變而褪色。」
![](https://news.artsfestival.org/wp-content/uploads/2024/12/image_6d732a82-b5c9-435f-897f-05a3d348a4b9-1882x1014-3.webp)
舞台上,兩人針鋒相對,對道德與正義進行激辯。不過面對袁富華這位金像獎兼金馬獎雙收的老戲骨,梁天尺自言沒有壓力。原來兩人早已認識,袁在香港演藝學院修讀導演碩士時,梁則在同校修讀表演學士,還會一起踢足球。不過回想他們上一次同台演出,已是2014年《杜老誌》(重演)。相隔十年,成為台上主要對手,梁天尺表示,身為自由身演員多年,能在這具規模的製作中擔當男主角,感到緊張又興奮。袁富華對梁天尺的演出充滿信心,「他畢業後曾與多個不同劇團合作,我一直見證着其成長。他猶如一個儲滿水的水塘,正需要一個適當的渠道來善用他的水源灌溉,這角色就是一個很好的引水道。」
袁富華同樣期待這次演出,儘管近年他在電影、電視演出大放異彩,但早在八十年代已從事舞台劇演出的他,仍堅持每年演出一齣舞台戲,「因為舞台始終是我的根,我對它有情意結,它給了我淨化的時間,在忙碌的演藝工作中沉澱。」袁富華說。
《罪與罰》
日期:2025年3月21日至23日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