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3屆香港藝術節 .精選
2025.02.07

揭開藝妓神秘面紗|光環背後的辛酸

撰文 / 楊紫媛

絢麗奪目的衣裳、輕盈曼妙的身姿、魂牽夢縈的舞步;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藝妓,總能引起觀眾無限的遐想。但要成為傾國傾城的藝妓,絕非一朝一夕足矣。在京都出生的富津愈,家族從事和服相關的事業,從小受古意盎然的氛圍薰陶。她對日本的傳統藝能有濃厚興趣,年幼時決心進入置屋受訓,成為舞妓(見習藝妓)。

「舞妓須接受各式各樣的日本古典藝術訓練,如茶道、歌唱、舞蹈、以及傳統樂器如三味線及日本笛等等。」將於第53屆香港藝術節演出的富津愈,在接受《閱藝》採訪時說。傳統的藝妓除了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外,還須向師匠學習禮儀、風俗、打扮、京都方言,以及如何大方周到地接待客人、娛樂觀眾等。

根據富津愈的描述,五年的舞妓生涯頗為艱苦,她們每天八、九時起床,梳洗後便開始一整天的課程,晚上則在茶屋或料亭舉行的「御座敷」接待客人。繁忙的日程使舞妓失去年輕人理所當然的消遣娛樂,富津愈說:「要學習的東西多如繁星,大家都日不暇給,根本沒有時間使用手機或互聯網。」

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每位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都能堅持的。富津愈初時也不習慣這種傳統的集體生活,而最難過莫過於要遠離家人。「藝妓總是盛裝打扮,舉止優雅地在台上表演。艷麗的妝容背後,她們竭盡心力琢磨技藝,無時無刻保持儀態。我漸漸明白到藝妓不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十二年前,富津愈完成艱辛苦澀的訓練,獲得置屋的歐卡桑(意即「母親」,指師匠)與歐尼桑(意即「姐姐」,指藝妓前輩)們認同,在「衿替」的典禮後,正式晉升為藝妓。衿替的字面意思為「更換衣領」,舞妓會將原本紅色的和服衣領換為白色,梳起稱為「先笄」的髮型,並把牙齒塗黑。據說,由於藝妓不能結婚,所以在成為藝妓之前要先經歷一次偽裝新娘的儀式。

富津愈回憶起當年的種種,頓時感慨萬千。「我當然很高興,但同時為舞妓時期的結束而感到難過,也感受到將成為藝妓的壓力。典禮前一天,當歐卡桑和歐尼桑把我的髮髻解開,用剪刀剪下我的頭髮時,舞妓時期的回憶如細流般湧入腦海,我不禁潸然淚下。」

時代變遷,物換星移,現時在京都的藝妓不過二百人。藝妓行業的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富津愈說:「正如剛才所說,藝妓是一種生活態度,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要遵循傳統。除非你真心熱愛這門藝術,否則很難繼續下去。」

藝妓的起源

日本的藝妓文化可追溯到約十七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當時有很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而在這些店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常用歌曲、舞蹈來招待客人。由於茶屋生意興盛,車水馬龍,不少水茶屋老闆決定擴充規模,嚴格訓練茶汲女。據說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

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日期:2025年3月4至5日及7至8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及南蓮園池香海軒

下一篇的ID :揭開藝妓神秘面紗|光環背後的辛酸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