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3届香港艺术节 .精选
2025.01.24

但愿此身轻似燕|载得动许多愁|梅卓燕给舞蹈的三封情书

撰文 / 陈劭仪

一个身穿旗袍的女子,在两张椅子、一柄纸扇缭绕间袅袅起舞;另一边厢,一名女子步履生风、手执油纸伞,踏破「满地黄花堆积」。一柔一刚,两幅简单的场景,勾勒出万种风情——这便是梅卓燕。

在广州出生、香港长大的她,历经五十年舞蹈生涯,令身体成为书写生命、记录生命的器皿。现时香港的表演艺术缺乏系统性的资料整合,梅卓燕笑说:「于是我就成了活生生的口述机器;演艺学院的学生做论文时总会跑来找我,说搜寻不到资料,老师你可不可以讲一些来听听。」没有资料库,令追溯过往演出极为困难;加上在香港的艺术气候里,作品得到重演的机会少之又少,令创造、保存经典成为舞蹈界一大难题。

用舞蹈镌刻经典
因此这次在香港艺术节上演的三支独舞《水银泻》、《游园惊梦》及《独步》,就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部作品要在外国成为『经典』,你至少要跳个一百次。但在香港,有得重演已经很难得——我想为建立这个城市的经典出一分力。」

这三部早期作品不但得到舞蹈界传奇翩娜.包殊的垂青——当年梅卓燕获邀在包殊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 (Tanztheater Wuppertal) 廿五周年演出了其中两出,更象征了她编舞生涯的几个重要阶段。 《游园惊梦》创作于1986年,正值梅卓燕刚刚自纽约游学归来。 1985年是一个很惊人的年代:现代舞浪潮依旧蓬勃,玛莎.葛兰姆等大师也仍然健在,甚至开放练习室予人参观。

这次游学,对中国舞出身的梅卓燕构成很大冲击:「现代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我们用一个不同的角度重新看自己,包括我们自己的舞蹈技巧,我们的文化。」《游园惊梦》正正是梅卓燕吸收现代舞基因后交出的第一份功课,亦成为了她个人的代表作:作品虽取材自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说,却摒弃了说故事的思维,而是以女主角蓝田玉第一身的角度来呈现她在书中感受到的时代变迁、年华消逝。

1991年,梅卓燕获亚洲文化协会资助,再度负笈美国,这次是为学习后现代舞。如果说现代舞是对传统的反动,后现代舞则是回归基本,让身体与周遭人事物的沟通成为主体——《水银泻》和《独步》两个作品便于焉诞生。前者源于一个简单不过的物料——锡纸,再以此为出发点,探寻如何编排出有结构的即兴舞步;后者则以伞为剑,利用伞一张一合产生的空气流动,与风共舞,渲染出李清照词中的绝美意境。

从中国舞到现代舞、后现代舞,她的艺术轨迹在这些作品上得到印证,一如梅卓燕自身——千锤百炼、挥洒自如。五十年间,梅卓燕见尽世间的沧海桑田,并将蹁跹舞姿化为城市中一道屹立不倒的风景。

谈到年龄渐长,她淡淡然道:「我认为每一个生命的状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美,值得我们去欣赏。一个舞蹈来到最后,其感动人的关键,往往不是动作的准绳度,而是当中有没有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是什么呢?一定是和年纪有关。」她忆述自己当年跳《游园惊梦》时,也斯曾笑言: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哪能懂得蓝田玉的迟暮之悲?后来到了五十岁知天命之年,再跳《游园惊梦》,那味道才真正出来了。

「我希望到了九十岁,还能跳蓝田玉——到时一定更『正』!」

梅卓燕《SOLO》
日期:2025年3月27-30日
地点: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下一篇的ID :但愿此身轻似燕|载得动许多愁|梅卓燕给舞蹈的三封情书
列表关闭

赞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