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2023.02.22

笙生不息——郑浩筠的多元新世界

撰文 / 杨欣诺

中国笙拥有悠久历史,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传统乐器又会如何与「现代」开展对话?在香港土生土长的笙演奏家郑浩筠将于今晚的演出中,凭借他构思的节目为观众解答这个难题。

为笙寻根究底

《大英百科全书》告诉我们,最早的笙绘图早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而源自汉朝的笙是现存发现最早的实物。这个拥有近三千年历史的乐器,在历史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齐奏乐器,但郑浩筠认为:「中国进入现代化历程,开始各家 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故笙亦需要有自己的'传统'独奏曲目。胡天泉及董洪德二人便在1956年合力创作了笙曲《凤凰展翅》,采用山西梆子戏曲风格,因为胡是山西人,故以当地曲调撰曲。」

度身订造的演出

郑浩筠和笙之间的缘分也委实奇妙:中一时学校的中乐团招募新生,老师便推荐他学笙,一来因为笙的声音悠扬好听,二来却是因为这种乐器较冷门、较少人学——不想一学之下,竟一拍即合,中二时更凭着笙的演奏赢得校际冠军,自此便再也离不开笙了。

郑浩筠回想中学时期的一件轶事:「我就读的教会学校,使用的诗集都是用简谱,而当时学习中乐同样是用简谱的。有一位同学看到诗集的乐谱,便拿起笙吹奏圣诗曲调。音乐与乐器看来不协调,但声音却是何等动听!我在新加坡工作这几年,同样看到华乐发展的多元可能。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华乐发展亦没有中国内地要'继承传统'的包袱。」他认为正由于笙本身没有独奏或领奏的传统,从而造就无限可塑性。

这次郑浩筠将使用传统笙及键笙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节目,糅合传统中国、南洋、印度及西方音乐的不同元素。郑浩筠特别喜爱其中一首委约作品《侠舞》,这首曲子由本地作曲家罗健邦创作,其中引用了经典武侠片中的曲调,充满了老香港情怀。郑浩筠亦有参与创作,使乐曲尽显笙的可能性。

在这场音乐会中,郑浩筠通过匠心独运的改编,让「传统」和「现代」共聚一堂,在笙曲中展开一场逾越文化、时空的绵绵对话。让我们以笙会友,在音乐会内一同见证这珍贵的文化互动。

第51届香港艺术节

列表关闭

赞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