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亢嘹亮、响彻云霄的谣曲腔调,能乐师戴上阴森诡秘的面具,在舞台上踽踽而行。他们动作流畅、果断俐落,获西方媒体赞誉为「会移动的雕塑」(Moving sculpture)。日本能乐五大家「宝生流」第二十代传人宝生和英于二十二岁继承宗家,积极将能乐的舞台拓展至海外,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日本独特的「幽玄」之美。
「能乐在日本被归纳为『氛围文化』(Ambient Culture),以静谧深邃的气氛感染观众,鼓励他们反思自我。」宝生接受《阅艺》访问时说,「许多人认为能乐艰深难懂,但这种想法源于用其他戏剧的标准来衡量能乐。能乐的艺术气息浓厚,不会过分宣扬作品的主张,而是希望观众自行体会,寻找答案,与鉴赏画作、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
能乐(能剧与狂言)的原型为「猿乐」,源自中国汉、唐期间风靡一时的杂戏「散乐」。在日本逐渐发展为由演员戴着「能面」(能剧面具)演出的独特表演形式。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 能剧的始创人观阿弥及世阿弥父子将柔和、婉美的美感引入能剧,强调了「优、丽、微、妙」的情趣。
现时,能的剧目约有二百五十出,大多从室町时代遗留下来,剧中主角多为亡灵或神灵等非现实中的人物,鲜有全新创作的现代剧目。然而,宝生却打破常规,为53届香港艺术节带来全球首演的能剧版《梁祝》。他说:「对香港观众来说,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我很好奇以日本的美学演绎会产生什么化学作用。」
能剧版《梁祝》由直木赏得奖作家泽田瞳子执笔,宝生和英主演及监制。音乐则由笛演奏家一噌幸弘、日本小鼓田边恭资,以及大鼓柿原孝则共同编写。宝生解释,这部改编作品吸纳了能剧温婉含蓄的叙事手法,配以哀怨细腻的和乐,描摹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的爱恋。
「能剧不似西方的歌剧般直接、有戏剧性,表演者之间基本上不会有身体接触。他们擅长以空间蕴酿感情及营造气氛,台上的动作看似缓慢,但一举手一投足皆有深意。」
宝生从他家族代代相传的五百多个能面收藏中,为梁山伯挑选了能面「邯郸男」,以突显他的多愁善感。宝生指出,能面是能剧的灵魂,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表情。一般来说,佩戴能面时不会说「戴」(かぶる),而是说「附(身)」(つける)。这意味着能面所刻画的情绪与人格,与能乐师身心合一。即使没有佩戴能面,能乐师也把自己的脸视为能面,因此在台上极力保持无表情,尽量不眨眼。
「佩戴能面的能乐师,与其说是在演绎一个角色,更像是在通灵般, 让角色的灵魂附身。」他说。 「我们会利用舞台的灯光照射并调整能面的角度,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抬头时,灯光照射在面具上,表情看似喜悦。低头时,面具带阴影,则呈现出悲伤的模样。」
能面还能帮助能乐师快速切换角色。在香港演出的另一剧目《船弁庆》中,宝生将佩戴两款能面,一人分饰两角。此剧讲述日本武将源义经讨伐平氏后,因受到兄长的猜疑,被迫逃离家乡。剧作前段,宝生将饰演源义经之妾静御前,演绎与情人依依惜别之悲戚,后段则化身怨气冲天的亡灵平知盛,在台上呼风唤雨,掀起惊涛骇浪。
在两出剧情紧凑的能剧之间,穿插一套诙谐的狂言《枭》,大藏流山本家以幽默的眼神及大开大合的动作,令观众捧腹大笑。宝生说,能乐剧目多元,故事简洁易懂,观众即使言语不通,仍能产生共鸣。
能剧+狂言―宝生流与大藏流山本家
日期:2025年3月10日
地点:香港大会堂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