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2022.12.21

法国岛屿管弦乐团音乐会《天葬》反思死亡与恐慌

撰文 / 斐德龙博士

乍看之下,刻意让秃鹫痛快淋漓地吃人肉似乎十分令人反胃,既骇人听闻又令人毛骨悚然。可是在西藏古老的天葬习俗,将先人放在山巅,让遗体自然腐烂,任由秃鹫啄食,却是藏人信仰中灵魂转世过程的一环。

在得奖视觉艺术家麦特‧科利肖眼中,这种佛教仪式突出了生命的短暂,也就是他种种反乌托邦想法的基础─他认为环境必将崩溃,环球大灾难必将到来。他的影片《天葬》一点不流于病态猎奇,反而是警世之作,有力地提醒大家:人类自相矛盾,而且人类与大自然关係并不健康。

科利肖《天葬》的影像令人难忘,这次更配上佛瑞(1845-1924)的圣乐。原本的计画只是揉合视觉与音效,但这个计画在2023年香港艺术节却得以更进一步,将录像投影与復古乐器现场演奏共冶一炉。音乐会另外还演奏古诺(1818-1893)的圣乐,有赖埃基尔贝、岛屿管弦乐团及诵调合唱团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这个非比寻常的演出才得以实现。其实岛屿管弦乐团每乐季都会製作非歌剧的剧场演出,埃基尔贝说:「其他的演出计划旨在让过去的作品与当世产生共鸣。将佛瑞的圣乐以復古乐器演奏,再与视觉艺术家携手,也完全符合我们的初衷。」

在国际乐坛上,埃基尔贝以对待音乐和艺术的方针见称,她要求极高,同时又开明宽容。她尝试尽量模彷昔日的音响体验,并非为展现精确的原貌,而是为了「在我们与前人的音乐现实之间,建造一座座桥樑」。埃基尔贝表示,选用乐曲问世时的乐器,可以重塑出独特的音响平衡,而这个过程就犹如利用现代媒体(如影像)重现古老的佛教仪式。「桥梁是不同了,但始终是桥梁。事实是,『古早』的声音加强了这种转折,呈现面对死亡时的妥协,这一点在佛瑞和古诺的乐曲裏都很明显,乐曲亦显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错误。」

甜美的释放

佛瑞将死亡看作欢欣的解脱,追求坟墓另一端的快乐,而不是痛苦的经验。确切地说,他以巴黎一种古老仪式所用的音乐与歌词为根据。这套歌词没有在「最后审判」着墨,没有刻划那令人恐惧又有预言意味的一幕。

而古诺学生时代已开始写作《亚西西的圣方济》,却在临终前两年才完成。手稿2011年在一位修女的橱柜裹被发现时,已经是古诺逝世后差不多二百年后了。埃基尔贝、岛屿管弦乐团和诵调合唱团2016年灌录了《亚西西的圣方济》,成为乐曲首个录音版本。在埃基尔贝看来,佛瑞《安魂曲》是充满宗教意味的哀歌,是「罗马式风格的修道院戏剧」,以《亚西西的圣方济》作为佛瑞《安魂曲》的开场白实在妙不可言。《亚西西的圣方济》有两个场景,一个详细叙述圣方济接受十字架圣痕,另一个宣告他命不久矣。圣方济体现了朴素清贫生活的精神,而且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科利肖影片中的核心观念和关係。

佛瑞《安魂曲》和古诺的音乐,都对死亡表现出安详淡泊的态度;两者结合,就令人怀疑:大家对待生死时,还应否继续惴惴不安?

《天葬》

详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sc/programme/s_insula_sky_burial

2月23日演出赞助:香港赛马会艺粹系列

第51届香港艺术节

列表关闭

赞助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