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剧团食蚁兽沉浸式艺术工作室的演出素来以运用虚拟现实(VR)等互动科技而著称,但剧团近来发现最强大的科技早已存在于观众的脑海里,那正是他们的想象力。
工作室由创意总监塞缪尔‧利波尔及监制雷米‧拉殊携手创办,两人在2021至2022年上演《生还者》期间,洞察到想象的威力。《生还者》以消逝与回忆为题,邀请二十至四十位参加者佩戴耳机,根据听到的编舞提示、现场声境以及自己的内心独白,与演出空间及周遭的观众互动,担当表演者的角色。
工作室以往的作品风格前卫,往往糅合沉浸式剧场、舞蹈及最新科技,并运用创新的VR、增扩实境技术及光雕投影创作,例如《叫我灾星少女》(2020)及《狐狸之城》(2021),两部制作皆透过动态捕捉及VR 技术筑构另类的互动空间,让观众沉浸其中。
监制拉殊说:「我们在测试《生还者》其中一个版本时,只利用声音元素,演出结束后,有些参加者泪流满面,有些则默然不语。这些反应在我们过往的VR体验中从未出现过,我们发现单用声音,投入感会更强。」
「原因很简单:在VR体验,你眼前所见的就是一切; 但戴上了耳机,你所想象到的都能活现眼前。即使是再大型的VR沉浸式体验,都不敌人的想象。想象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拉殊续道。
创意总监利波尔补充,VR技术在剧场环境内有其局限,尤其不便参加者与彼此互动:「我们想到弃用VR技术,另觅方法保持同等的沉浸及互动程度,因而开始利用声音创作。正如雷米所说,想象就是最佳的图像生成工具。」
利波尔拥有互动式设计及剧场的工作经验,拉殊则是舞者出身,后来投身电影业,两人于2017年一同创办工作室。 2022年九月,利波尔及拉殊来港筹备2023年香港艺术节的「赛马会创艺科媒系列」演出《第一步》,《阅艺》趁机会与两人访谈。是次制作承袭《生还者》的中心思想,但与前作明显有别,并邀得戏剧构作郑得恩等本地艺术家协力创作。观众购票时会预先报名成为三十名参加者,并于演出时根据耳机播放的语音指示与专业舞者在其他观众面前一同演出。
利波尔说:「这次香港演出的概念在于『第一步』。 过去三年,我们筑起防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病,与身边人保持距离。我们活在严密监控的环境里,忘却了冒险的感觉,也疏于与彼此倾诉心声。因此我们想制造机会让观众在舞台上踏出第一步,再次体会冒险的滋味。」
拉殊补充道:「我们希望参加者在舞台上有安全感,感到自己是当中的一分子,所以一开始只给他们简易的指示。随着参加者变得更有自信,指示也变得更开放,容许各种演绎方法。去到尾声,他们可以更全面地表达自己,整个变化是慢慢进行的。」
筹备香港演出的过程中,团队密锣紧鼓地测试多项语音指示,三十名参加者所听到的指示都是独一无二的。团队又用心观察人们在香港这个人烟稠密的城市里,与其他人及周遭空间的互动,例如是港铁车厢内乘客的行为。
拉殊说:「我们用的科技在三十年前已经有了,只是现在用法不一样。工作室初成立时,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但现在它只是项工具,是种途径,有需要才会使用。透过科技,我们可以为作品注入更多情感,但它不是表演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