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2023.03.13

原音重現長笛的多采面貌——曾逸豪在繆思的庭院

撰文 / 楊欣諾

西洋長笛可謂是一件歷史悠久的樂器:歐洲各地發現數萬年的骨笛,聖經《創世記》中又記載創造樂器的猶八。無論如何,人類好像對笛子情有獨鍾,數萬年來不斷研製改良這個樂器。但是,到廿一世紀的今天,演奏家如何透過這件樂器展現對「傳統」的詮釋呢? 今屆香港藝術節帶來一位土生土長的演奏家,以他親自構思的節目為觀眾解答這個難題。

近年留學荷蘭及德國專攻古長笛的香港年輕演奏家曾逸豪擁有來自不同年代的長笛,包括巴羅克時期、浪漫時期、波姆長笛(Böhm-flute)等。「我希望能夠用作曲家當時的樂器,去了解他們寫作的原因。因為不同時代的長笛無論指法、音色等都各有特色,所以更能展示作曲家的動機。波姆(Theobald Böhm)的D大調大波蘭舞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曲的原版以古典時期長笛演奏絕對是考驗演奏者的技巧。是次在香港藝術節的演出,我就要如此演奏,讓波姆的想法再次完整地呈現在大家面前。」正因為這個原因,逸豪對「鑑古演奏」如此著迷。對於鑑古演奏,他又謂:「當然我們可以透過現代的樂器對不同時代的樂曲有深入的理解。但問題是:既然我們能使用作曲家當代的樂器,而與現代樂器相比,它們不是更可能讓我們在不同的可能性中(甚至限制)發現新的理解嗎?」

在「長笛三次方——曾逸豪在繆思的庭院」兩場音樂會,演奏家為我們帶來為不同時代的長笛「度身訂造」的精彩節目。在首場音樂會中,演奏家帶來四首不同作曲家的樂曲,但全部都是以B小調寫作。他解釋道:「這個音階在巴羅克長笛上的指法絕對不易,但巴赫堅持用這調寫作不少長笛音樂,所以我深信B小調對當時長笛音樂有特別的意義。」這場音樂會將盡顯不同作曲家如何「同曲異工」!次場音樂會逸豪將使用古典時期長笛,帶來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由貝多芬同期的長笛手德魯埃改編給長笛的版本。他亦會以波姆長笛演奏萊恩力克的E小調「水妖」奏鳴曲。逸豪特別喜愛此曲:「浪漫時期長笛的指法讓演奏此曲有更多可能性,所以音色上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表現。但可惜不能在演出中途改變古鋼琴的調音,所以將會以波姆長笛演奏。作曲家本人亦曾與不同長笛手演奏此曲,當中亦有用波姆長笛演出。」兩場音樂會曾逸豪將聯同古鍵琴及古鋼琴演奏家托斯丹・曼,為聽眾以音樂展示長笛的發展歷史。

這個對長笛悠久歷史「傳統」的演繹,逸豪解釋對於歐洲觀眾來說是習以為常:「鑑古演奏正正是反映他們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人們都十分欣賞及珍惜這些使用古樂器的演出。」這兩場音樂會相信對香港觀眾來說是一個耳目一新的體驗,可以在本地音樂廳活生生地見證人類與文化的互動與交流。

長笛三次方——曾逸豪在繆思的庭院

詳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triptych_for_flute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