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2022.12.21

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 當意大利歌劇遇上木偶戲

撰文 / Richard Lord

以革新傳統見稱的南非木偶劇團在木偶藝術上推陳出新,為香港藝術節帶來一場技驚四座的舞台奇觀——17世紀歌劇經典《尤利西斯歸鄉記》。

本劇雖為歌劇,但與閣下耳熟能詳的表演形式迥然不同。《尤利西斯歸鄉記》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1567-1643)晚年的精心傑作,自十七世紀一度失傳,幸得後世音樂家重整,得以保存,演繹無數。是次製作,除了一衆歌劇聲樂家,還有多具真人大小的木偶,連同全程亮相的木偶師同台獻技,與炭筆畫動畫、影像投射等視覺媒介共冶一爐。

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尤利西斯歸鄉記》(1640)故事源自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中後段,講述特洛伊戰爭後伊薩卡國王尤利西斯漂泊返鄉的遭遇。尤利西斯得知妻子潘妮洛佩受三名惡棍威逼利誘,得借兒子鐵拉馬庫及諸神之力奮勇搏鬥,最終剪惡除奸,與妻團圓。

蒙特威爾第帶領由文藝復興過渡至巴羅克時期的音樂創作風格,他是作曲家,亦曾任宮廷樂長和牧師。其創作生涯漫長,晚年更見驚人,寫下連本劇在內最重要的歌劇巨著。

為巴羅克音樂帶來新意

本劇主腦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多才多藝,涉獵極廣,創作涵蓋油畫、水彩畫、動畫、壁毯、雕塑、壁畫以及海納百川的藝術形式——歌劇。

此劇有別於巴羅克音樂的傳統配器,省卻銅管等樂器,將樂隊縮減為七件絃樂器。故事背景方面,尤利西斯從古希臘跳進20世紀中葉的約翰內斯堡,在醫院病榻上奄奄一息。舞台上,聲歌家與木偶師透過木偶表演向觀眾表達故事情節,巧妙呈現三者間的互動。

台上奇詭生動的木偶一律來自南非木偶劇團。自1980年代初至今,劇團不斷試煉革新,創下許多異想天開的偶戲奇跡。

「我們的表演技巧源自日本傳統人形劇(木偶戲),木偶師操作木偶的過程在台上一覽無遺,令表演錦上添花。」南非木偶劇團的聯合創辦人阿德里安.科勒續說:「既然觀眾明知木偶不是自動機械,那倒不如揭開面紗?觀眾可換取角度,走近角色的隱喻層面。我們大膽把三個截然不同的崗位合體,拋出一個不符常規的奇怪處境。觀眾選擇接受,成爲實驗的共謀,成功開闊想像。觀眾與表演者,因而產生一種奇妙的聯繫。我們何以對木偶深感着迷?因爲它是激發觀眾反應的靈藥。」

同步呼吸

南非木偶劇團的成名作,是1985年的《復活節起義》。故事講述一對白人女同性戀者意外成為南非反種族隔離鬥爭的一段插曲。劇團與肯特里奇的合作長達三十年,始於1990年代的《愚比與真相和解委員會》,此作關於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屬荒誕主義作品。劇團在1996年首次踏足香港,演出肯特里奇執導的
《胡錫在高原》,把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布克納筆下一名精神失常的士兵移師二十世紀中葉的約翰內斯堡。

這次演出的《尤利西斯歸鄉記》在1998年首演,其後多次重演。劇目最初由肯特里奇執導,其後則由著名歌劇導演呂.德.維特操刀,自2005年起二人合作無間。

「早在1998年,當我們首次面對歌劇聲樂家,實在舉步維艱。」劇團另一位聯合創辦人巴素.鍾斯續說:「我們必須迎合他們,同時他們也必須迎合我們。這可謂是史無前例。與聲樂家溝通成爲一大難題。他們就像賽馬用的高級純種馬,與我們格格不入。我猜想,他們對合作帶有質疑。」

「直到某一刻,我們開始意識到彼此的交流方式?呼吸。木偶與聲樂家同呼、同吸。打開大家交談隔閡的,原來並非語言,而是微小動作。那儼然是當頭棒喝。從前根深蒂固的常識告訴我們,觀衆慣被龐大、誇張的東西吸引,無視毫釐之物。但其實隱約如僅距五毫米的呼吸,即使你坐在劇院後排,還是一覽無遺。這是一種不說自明,但秘而不宣的語言。」

「木偶與聲樂家的呼吸節奏完全一致。於是我們團隊上下必須學習歌劇的意大利原文。對木偶師來説,過程殊不簡單,爲此我們竭盡心力。我不得不承認,時至今日,南非木偶劇團的呼吸技巧經已主導業界。我們不以它為獨門絕活,樂於公諸同好。當你努力引發觀眾超乎想像的洞察力,你定會如願以償。」(編按:「木偶呼吸法」相關講座將於2023年3月12日舉行,詳情請瀏覽香港藝術節網頁)

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

詳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the_return_of_ulysses

 

下一篇的ID :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 當意大利歌劇遇上木偶戲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