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1屆香港藝術節
2023.03.13

《第一步》邀請觀眾擔當舞者 戴上耳機從未知中伸手探步

撰文 / 黃子翔

來自法國的食蟻獸沉浸式藝術工作室,與擔當戲劇構作、廣東話改編聯合導演的鄭得恩、副編舞廖月敏等香港藝術家一起創作《第一步》。這是一場結合舞蹈與沉浸式互動體驗的嶄新演出,二十四位參與觀眾在台上,戴着耳機,聽取指令,與五位專業舞者一起展開各種動作,讓二百多個座位觀眾欣賞一場不一樣的劇場演出。

真實的情緒

對本地受眾以至參與者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步」,也是一場跨地域合作,當中的文化差異、語言不同、操作困難、素人參與、期待落差等等,構成演出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鄭得恩不得不承認:「超大挑戰!」

這當然不是一般的素人演出。鄭得恩解釋:「坊間的素人演出,無論有多『素』,他們也有一定程度的訓練,然後上台,他們知道自己要做甚麼,而且願意,即使被邀請,但擁有主動權。」但《第一步》的參與觀眾,則是買票進場,他們不知道自己將會接受甚麼、做些甚麼,「就像買了票去主題樂園,然而卻不知道這是否一個『樂園』。」所以參與者的情緒、身體是真實的,無論演出好不好看,都是真實的,「就算我們假設失敗,他們的反應都是真實的。」

與鄭得恩合作多年的廖月敏,笑言最初接觸這個項目時,覺得很特別,概念有趣,「這不是一般的舞蹈演出,更像是身體移動,有自發性的成份,較感受性、體驗性。觀眾不僅可以參與,也可作座上客。」正因為項目有趣、具挑戰性,吸引她參與其中。廖月敏於新加坡出生及成長,早年來港修讀香港演藝學院現代舞系,至今居港逾十年,擁有多元文化及成長背景。於兩地合作的《第一步》擔當副編舞,她的工作便是宏觀整個畫面,處理和調動專業舞者和二十四位參與觀眾的身體動作等細節,就連音樂、燈光,都要兼顧,「我首先不會稱之為『跳舞』,事實上舞蹈的定義很模糊,『行行企企』算不算?轉兩、三圈才算是?」所以參與觀眾不必擔心懂不懂跳舞,「男女老少都做得到。」

鄭得恩是一位多媒介藝術家,創作範疇涉獵流動影像、裝置、舞蹈、劇場、策展、表演及活動等等,這次參與《第一步》的創作,他首先要做大量資料搜集、文本分析等工夫,然後提煉精粹和動機,並設計一個讓大家溝通的框架,互相聆聽。

他另一重要工作,是把來自法文指令的英文翻譯及改編至中文,加以潤飾,讓參與者聆聽指示後作反應。儘管他早年獲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意書寫碩士,對語言、語感等觸覺敏銳,但談到指令的傳達,亦苦笑說甚有難度,他們會做到清晰,但這跟精準不一樣,「譬如『舉手』,如果大家舉手的高度不協調,那會不會好看?但換另一角度去看,如果一切協調,都可以很難看。另外,怎樣令他們接受指令,但不是一個『機械人』?」至於參與者會否來不及去聽、理解不了內容,甚至拒絕做出動作?這些全是他們需要處理的事情。「的確有許多不確定性,所以每場演出都不同。」

但廖月敏強調,這場演出之美麗,就是這些「不確定性」,而作為座位觀眾,能夠旁觀不同參與者的個性,也很有趣,「看到參與者踏出第一步,彷彿看着他們成長,會很為他們驕傲。」鄭得恩說,《第一步》是一場很純粹的劇場體驗,令參與者知道身體是屬於自己的,而且可以動起來,「就算失敗,至少這是屬於你自己的經驗。」

賽馬會創藝科媒系列:《第一步》

詳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firststeps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