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第52屆香港藝術節
2023.11.21

全本《牡丹亭》三場崑劇演出神還原 延續杜麗娘回生之後

撰文 / 袁學慧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牡丹亭》,由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以雅致浪漫之筆,寫盡極致之情,以及對生命自主的追求,思想跨越四百年。自2001年崑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單後,《牡丹亭》成為各大崑曲院團搬演的首選,更變成崑曲的代名詞。然而對於幾代崑曲演員來說,搬演全本《牡丹亭》是一場跨世代的夢。「有一份使命感,不做這件事,會心有不甘。」上海崑劇團(上崑)的國寶級旦角張靜嫻如是說。

還原全本  不再濃縮

《牡丹亭》一共五十五齣,內容博大、唱做繁複,一般難以全本演出。故各院團推出的不同版本,大多圍繞柳夢梅 、杜麗娘一雙生旦的愛情故事精華,以〈閨塾 〉、〈遊園〉杜麗娘的生命自覺為起點,以「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回生〉結束。然而,上崑則以三場演出全本。

歌頌「至情」乃湯顯祖的創作核心,然而對春光及美夢的熱望,象徵着對生命自主的冀盼。湯顯祖藉愛情故事道出生命的美好,但愛情絕非唯一主題,誠如是次飾演杜麗娘的羅晨雪所言:「愛情是美好的,但重新反覆閱讀原著,會發現愛情只是人生中一部分,更深層的是在體會杜麗娘在面對甚麼、解決甚麼、追求甚麼——她為自己的夢想奮不顧身。」

上海崑劇團數代崑曲藝術家,多年來為探索《牡丹亭》的各種演出版本,同樣奮不顧身。經歷疫情「線上排戲」、於桐鄉「集中營式排練」四十多天等挑戰,由已故劇作家王仁杰縮編劇本、郭小男導演的全本《牡丹亭》於2022年上演。在愛情以外,照見《牡丹亭》原著恢宏,折射明朝時代社會背景,描繪杜麗娘與柳夢梅愛情的土壤——一個戰亂不絕、理學盛行「存天理,去人欲」的動蕩社會。杜柳愛情之間的純粹美好才更顯難能可貴和富有力量。

摸索屬於當代的杜麗娘

在演出調度上,導演郭小男基於上崑1999年修編的三十五齣《牡丹亭》版本,進行增刪及創作。此劇採用旋轉舞台設計,輪流呈現四個場景空間,上下場的調度與傳統截然不同。且導演一開始要求兩位年輕主演羅晨雪、胡維露,於排練期間再創作,不能向老師求教。幾位藝術指導一直陪伴着兩位演員,連岳美緹都不禁說:「對他們兩個是很大的考驗。我很少誇讚維露,但這次卻想一直鼓勵她。」張靜嫻則說:「前輩們(的演出)可以借鑑,但不要只模仿,她心中要有羅晨雪的杜麗娘。」

兩位年輕演員背負着「全村的希望」,加上《牡丹亭》下本鮮有演出,她們唯有在高壓中不停尋找出路。經歷了上本「如夢如幻,風流蘊藉」的愛情溫存;中本二人相處、杜麗娘回生之餘,戰爭亦令所有人的命運高速轉向;下本「鬼可虛情,人須實禮」,是柳杜二人入世考驗,也是演員經營角色的挑戰。張靜嫻說:「(下本)以自己的經歷面對社會,讓大家來認可(兩人之間的愛情),所以聲音、眼神、身段既有變化,也要有相應的能量和韌度。演出的內在力度與分寸非常不一樣。」

「角色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角色。」胡維露道出她與羅晨雪成長與蛻變的心聲,誠如岳美緹所言:「一代演員有一代的觀眾與劇目。」全本《牡丹亭》對崑曲意義重大,至於為甚麼當代觀眾還需要《牡丹亭》?羅晨雪則耿直地說:「我很羨慕杜麗娘對人生的自主追求,也許哪怕是現在,都不是很多女性具備這樣的勇氣。我們有夢想,但如何面對現實,不論任何時代的人,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吧。」

上海崑劇團—— 全本55齣《牡丹亭

日期:2024年3月2至3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詳情: 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Shanghai_Kunqu_Opera_Troupe? 

列表關閉

贊助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