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十年來,塔利斯學者一直是文藝復興複調音樂表演者的楷模。在指揮彼得.菲利普斯的帶領下,這個來自英國的合唱團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多達2300場演出,並發行了超過60張專輯。為慶祝合唱團成立50週年,塔利斯學者將為香港藝術節帶來三個各具特色的曲目,但均以聖樂爲主。《閱藝》邀請了彼得.菲利普斯和兩名塔利斯學者團員,與本地指揮家劉卓熙對談,分享對音樂的洞見。
P:彼得.菲利普斯(指揮)
E:伊利沙伯.保羅(女低音)
R:羅拔.麥當勞(男低音)
當初你如何對早期音樂產生興趣?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如何吸引你?
P:我在1973年成立這個合唱團時,其實並沒有把我們的音樂定性為「早期音樂」。我認為那就只是音樂。碰巧當時早期音樂的革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過度的顫音不再流行,大眾亦開始接受這新的趨勢。與六十年代相比,管弦樂團的演繹更偏向簡潔,我們也追求更乾淨的音色。對我來說,這樣是最好的音樂,因為我們盡力把歌唱好,並以最適合的風格來演唱。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不懈地發掘一些鮮爲人知的樂曲。
塔利斯學者除了專門表演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亦會演唱當代作曲家的新作。你們如何理解這些作品?選曲上又有怎樣的演變?
P:我們是到了較近期才開始納入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我在認識約翰.塔弗納 (1944-2013)和阿里奧.帕特(b.1935)等幾位作曲家以後,發現他們的音樂與早期音樂可以在音樂會中相得益彰。這些作曲家也發現,我們這種為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而設的演繹方式,亦意外地令他們的音樂變得有趣。所以我們在唱現代作品時,也要像演繹塔利斯和帕勒斯堤納那樣來演唱。
塔利斯學者以別樹一格的音色而聞名,當中的要素是甚麼?
P:我們聲音的美來自於其自律性,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來保存。調音和聲音的融合是基本要素。其次是要充分了解音樂,並以眼前的聽眾爲本,盡力詮釋它。
E:為觀眾清楚地演繹文本也非常重要。我們常演唱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尼戈.慕里以細膩的方式把詩融入他的音樂中。我認爲讓觀眾感受到我們的情感,也是演唱者工作的一部分。
R:對我來説,最重要的是溝通。作為歌手,我們除了與觀眾和彼得交流之外,成員在表演時也要互相溝通。緊密的聯繫真的會為音樂賦予生命,這在某些我們演出了多次又熟悉的作品中尤其明顯。
P:沒錯。我們通常以半圓形陣式站立,而非分立成兩行,目的是爲了能夠清楚看見大家並作出回應。我們亦努力保持現有的演出陣容,並在每個聲部安排兩名歌手。兩個人合作久了,自然就建立起良好的團隊合作基礎。
塔利斯學者金禧巡演
日期:2024年3月16至18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及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聖堂
詳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The_Tallis_Scholars